从Pharma能实现到Biotech的“逆生长”吗?
撰文| 润屿
编辑| Kathy
“百字头”造富的故事又多了一例。
5月13日,有市场消息称,百利天恒拟最快明年初在香港上市,目标集资不少于5亿美元(约36亿元人民币),这可谓是近两年全球医药市场最大的IPO规模。
对此,百利天恒随即回应:正与相关中介机构就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相关工作进行商讨,关于H股股票发行的具体细节尚未确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百利天恒在计划港股IPO了。
2023年初,百利天恒登陆A股,募资9.9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8.84亿元募资额早已全部到位。同年年底,百利天恒与BMS达成潜在总交易额最高为84亿美元(约600亿元)交易,目前其8亿美元首付款已到账,助力公司2024年Q1营收飙升(54.62亿元,同比增长4325%)。后续若完成“A+H”上市,叠加里程碑付款,百利天恒的资金储备,相当可观,不少人直呼:“百字号”都这么能造钱的吗?
与BMS的交易,也使资本市场对其颇为关注。上市一年,百利天恒市值抵达560亿元水平。截至5月14日收盘,其市值达760亿元(20天增180亿元),高于华东医药、科伦等本土Pharma。自披露2023年年报和今年一季报后7个交易日,其股价涨超30%,2024年以来的股价表现直接领跑创新药板块。
然而,2023年生物制药并购交易中,里程碑实现率仅22%,大部分药企都难以达到交易前设置的目标,百利天恒同样规避不了拿不到里程碑付款的风险。创新药未上市之前,BD首付款和IPO募资额,够百利天恒“烧”几年?倚靠昔日的“以仿养研”之路,又几乎是“死局”。
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型Pharma,现在的生存模式倒更像是一家立在悬崖与殿堂中间的明星Biotech。未来每一步,都是下险棋,也都伴随着市场的瞩目。
Q1赚得比过去5年还多
医药上市公司,难得出现了这一幕。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百利天恒营收达54.62亿元,同比激增4325%;净利润高达50.05亿元,同比增长3100%。此外,Q1百利天恒现金流量净额为53.79亿元,截至2023年年底为-6.15亿元。
2019-2023年,百利天恒5年营收总计42.82亿元,也就是说,今年Q1的收入远超过去5年营收总额。而在净利润方面,百利天恒过去3年亏损超11亿元,今年Q1已经扭转局面。
营收、净利双双大增,现金流充盈的原因,即在报告期内收到了BMS首付款。
2023年12月,百利天恒与BMS就自主研发的双抗ADC产品BL-B01D1达成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潜在总交易额最高达84亿美元,其中首付款为8亿美元,近期或有付款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为71亿美元。
这一交易最大的两个亮点在于:
其一,首付款难得可观,证明买方的确看好这一产品,愿意“砸钱”。
有投资者认为,2023年发生那么多起较大型的BD交易,但大可不必对他们眼红,因为交易总额就像是一张“空头支票”,只有首付款才是实实在在的钱。而国内授权出海史上,首付款超2亿美元的合作少之又少,百利天恒的8亿美元,创下了国内创新药License out交易首付款及总交易额双项记录。“BD款项设置基于风险和收益,其中首付款一般基于卖方科学风险释放的程度,溢价部分还要在此基础上考虑对应的市场体量。这证明BMS对这一产品较为看好。”
其二,该笔交易不是常见的产品License-out,而是“co-co”。百利天恒获得的是与BMS共同开发、共同商业化的权利,同时前者还保留了该药物的全球生产供应权利。这笔交易的规模和模式,其实跟2020年第一三共和阿斯利康就产品DS-8201的合作很相似,当日的DS-8201现在已成为ADC“霸主”,第一三共对其极具信心,那么相应地,百利天恒对BL-B01D1这一产品的信心,应该也相当充足。
不过,Q1业绩能因这样的方式明显扭转,Q2及接下来呢?环比暴跌3000%?通过BD合作狂赚的这笔钱能否悉数“分期”到账?研发做双抗ADC这种创新药究竟会砸多少钱?
在猜测问题的答案之前,上述投资者告诉E药经理人,一般首付款都能覆盖卖方前期的成本,只要管理费用不是极高,基本上达成BD的那一刻,卖方们就已经不亏了。“只要钱已稳稳当当进入囊中,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从Pharma到Biotech,从0到百亿美元分子
从Biotech成长为Pharma虽然不易却已有前辈成功,有没有从Pharma到Biotech的“逆生长”案例呢?答案似乎已经有了。
传统药企转型做创新药的故事,比比皆是,起初很多都走“由仿到创”路径。但同样作为本土的Pharma,百利天恒“以仿养创”之路较为艰难,当ADC的出海浪潮袭来,抓住机遇“上岸”的百利天恒,向纯粹的Biotech路径“逆向”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
2023年在ASCO上“一战成名”时,很多人以为百利天恒是一家近几年才成立的ADC Biotech。而实际上,他是一家成立长达28年的小型Pharma。
百利天恒的前身为百利药业,靠做仿制药起家。2006年8月,百利天恒注册成立时,其产品版图包含了化药仿制药和中成药制剂。
不过,身为Pharma的百利天恒,并不具备太多的竞争力。近10年,百利天恒的营收规模常年较小,年净利润鲜少过亿,盈利能力长期存在风险,近三年净利润亏损更是一年比一年更大,2023年时净利润亏损7.8亿元。
2014年、2015年时,百利天恒曾尝试在创业板上市,但都历经失败。在冲刺创业板IPO之前,几款关键产品的放量平平,首款仿制药——抗感染药物利巴韦林颗粒,占据营收比例近20%,但贡献的收入只在6000万元之上(2011年至2013年);丙泊酚注射液2011-2013年占比在22%上下,平均销售额也未过亿。
此后几年,百利天恒收入全部来自于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丙泊酚乳状注射液、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等多种化学仿制药,以及黄芪颗粒、柴黄颗粒等中成药制剂。受一致性评价、集采(关键产品因集采未中标,导致市场份额萎缩)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百利天恒多款药品或因推广受限、或因门诊减少、亦或因使用受限,导致相关产品销量持续下滑。
百利天恒也一度“以仿养创”,但尚未与BMS达成大型BD合作之前,能够看出来,“以仿养创”的路径是较为艰难的。
即使在2023年,百利天恒终于成功登陆科创板,但其近10个亿的IPO募资额,不仅尚未达到拟募资规模,更未能打消市场对其可持续性的质疑,在那过去3年时间,百利天恒临床费用激增(多款创新生物药已经或即将进入II期临床研究阶段),仿制药板块业务起量不甚顺利。很多分析,这笔资金撑不了多久,资金链不容乐观,甚至被质疑“以贷养研”。
不过,在数年平平无奇的传统业务背后,百利天恒做的另一件颇具风险的事,终于为其未来带来了转机。
2011年起,百利天恒开始尝试布局于创新生物药领域,当时布局方向就确定为难度更大、壁垒更高的双抗、四抗、ADC药物等新型抗体领域为重点。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集采、国谈的挑战时,大多数传统药企都会选择先采取BD手段过渡,再逐步搭建自研团队,但百利天恒在ADC布局上,几乎均选择了自主研发,纯粹内生生长。
2015年,百利天恒与知名风投机构奥博资本在美国华盛顿打造了1个新药研发中心——西雅图免疫(Systimmune)。Systimmune是百利天恒全球化开端的载体,有了Systimmune后,百利天恒在国内外各设有一个研发机构。ADC抗体部分主要放在了Systimmune,payload部分放在国内,国内研发机构还负责抗体及ADC药物的后期开发。从2022年开始,百利天恒开始注重在ADC全球团队上加“砝码”。先是任命Systimmune新的首席医学官(曾担任第一三共全球临床负责人),今年4月,SystImmune任命Jie D’Elia为新任首席执行官,Jie D’Elia在BMS任职10多年,擅长多个领域的战略合作和收购运作,还曾在先声担任副总裁兼全球业务发展负责人。
至此,百利天恒国际化的ADC“创新大脑”,已从发展初期向成熟期过渡。产品上,百利天恒靶向EGFR和HER3的双抗ADC药BL-B01D1打“头阵”,围绕末线鼻咽癌、二线食管鳞癌等多个适应证开展临床中后期临床。2023年,SystImmune 三个创新药 BL-B01D1、SI-B001(EGFR×HER3双抗)联合多西他赛、BL-M07D1 (HER2 ADC)已获FDA批准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
在国内及全球展开临床试验,对应地,是研投的持续加大。过去1年,百利天恒研发投入较上年几乎翻倍,2022年3.75亿元,2023年达7.46亿元,研投占总营收比例2022年为53.32%,2023年为123.81%。
百利天恒创始人朱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就BL-B01D1与BMS达成的交易心理价位在一百亿美元。而百利天恒的长远目标是,带着这一王牌产品,成为一家在肿瘤用药领域具有全球领先优势的MNC。
倘若能卖到100亿,那的确是另一番精彩的故事了。但在此之前,随着全球多项临床试验的推进,未知的研发支出与风险已经成为百利天恒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此次拟赴港上市,百利天恒直言其目的就是为了夯实资金储备,支持公司众多创新产品在欧、美、日及其他国际市场的全球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