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于11月23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目前已印发的17批立项指南,合计涉及271个主项目、250个加收项、88个扩展项,加起来共有收费编码609个,价格项目的颗粒度明显加大。
国家医保局并明确表示,为了推动相对成熟的人工智能(AI)辅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同时确保不额外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他们经过深入分析AI的潜在应用场景,决定在放射检查、超声检查及康复类项目中增设“AI辅助”扩展项。这意味着,在相同的价格标准下,医院既可以选择继续培养医务人员进行诊疗工作,也可以选择引入AI技术来辅助诊疗,但现阶段不重复收费。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AI工具在医疗领域展现出了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AI技术的应用范围不仅局限于辅助诊断,它还在新药发现、健康管理、手术辅助、治疗规划以及患者服务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人类医生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有专家指出:随着相关技术的持续成熟,以及医疗领域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AI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商业化应用将逐步成为现实。因此,我们应密切关注AI在药物研发及医学影像等领域的最新进展,这些领域有望成为未来AI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
01
AI医疗迎来黄金期,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AI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
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全球医疗大模型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38亿美元,更有望在2030年突破100亿美元大关(折合人民币约7000亿元)。这一趋势清晰地表明,医疗大模型不仅是未来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更是推动传统医疗行业实现数智化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在中国,AI医疗市场的潜力同样巨大,且呈现出持续稳健的增长态势。从企业主体类型来看,AI医疗供应主体涵盖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国外厂商如西门子、通用医疗、美敦力等,智能医疗设备厂商如华中数控、麦克奥迪、微创机器人等,医疗大数据模型企业如平安健康、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医渡科技等,AI药物研发企业如睿智医药、泓博医药、药石科技、药明康德等,以及AI诊疗服务企业如左医科技、爱尔眼科、嘉和美康、鹰瞳科技等,共同构成了中国AI医疗行业的多元化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AI医疗行业涌现出了一批以德睿智药、剂泰医药、零假设科技、森亿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企业。这些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积累和品牌效应,在市场中崭露头角。同时,以阿里、平安、百度、京东为代表的大数据模型企业也在持续加大AI医疗布局力度,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据企查猫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8月,全国共有存续、在业的AI医疗产业相关企业达到536家。其中,广东省AI医疗企业数量最多,共计142家。从区域集中度来看,CR3(前三名企业集中度)为56%,CR10(前十名企业集中度)为72%,显示出AI医疗行业较高的市场集中度。
在AI医疗行业的上市公司中,代表性企业主要布局于国内市场。其中,微创机器人、医渡科技等企业在境外布局方面步伐领先。同时,这些企业的AI医疗相关业务占比也最高,经营最为集中,展现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
02
三大阵营并驱争锋,千亿蓝海待破局
2024年标志着AI大模型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崭新起点,从理论探讨迅速过渡到实际应用,仅一年间,AI大模型已深度融入医疗行业的各个维度。当前,生成式AI大模型在医疗生态中已初步显现出“三大阵营”的竞争格局:一是以APUS等为代表的新兴AI大模型企业,它们凭借创新技术和独特视角崭露头角;二是以商汤、讯飞等为代表的传统科技企业,它们在AI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正积极向医疗领域拓展;三是以百度、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它们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广泛的资源布局,在医疗AI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创业公司,都在积极布局医疗AI领域,试图在这片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这“三大阵营”各自拥有不可替代的资源和硬实力,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然而,面对千亿级的“AI医疗”蓝海市场,每个阵营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尽管AI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现阶段仍存在诸多难题。医疗的严肃性要求AI模型必须具备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数据的互不连通和近乎为零的容错率则进一步增加了医疗大模型商业化的难度。因此,如何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实现AI大模型的商业化应用,成为当前医疗AI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百模大战”的持续推进,众多品质不高的大模型最终将被淘汰出局,未来能够脱颖而出的大模型及相关AI医疗企业将是少数。在如今医保政策的优化下,谁能够凭借技术创新、资源整合和市场洞察等优势,成功杀出重围,成为医疗AI领域的领军者,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医疗器械创新网